[來源:長江日報·網站] 2023-04-03 15:42:55
原標題:依托都市圈創新資源,加大科技投入與人才引進 科技創新為都市圈城市高質量發展賦能
□ 長江日報記者高喜明 蔡早勤 陳志遠 通訊員宋長豪 張倩
3月下旬,武漢都市圈同城化發展辦公室赴圈內八個城市進行了深入調研。長江日報記者在隨行調研中發現,圈內城市正逐步改變“項目為王”的單一發展模式,依托都市圈創新資源,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引進,用科技創新為城市高質量發展賦能。
■ 鄂州
高新技術企業同比增長41%
鄂州積極對接東湖科學城,共同培育重大創新平臺。沼山時空精密測量原子干涉設施獲得省科技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預制立項和國家發改委科教基礎設施立項。對接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和光谷實驗室,引進科技成果來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研院孵化轉化,累計引進科技創新項目67個,培育科技型企業67家。新認定市級企校聯合創新中心23家,總數達到76家。對接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謀劃開展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合作。
積極利用武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創新人才等基礎創新資源,支持鄂州創新發展。與武漢14所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新引進武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8項,47家企業與武漢高校院所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探索鄂州市創新券支持鄂州企業購買武漢創新服務。新引進武漢地區院士專家、科技副總、博士服務團、科技特派員等科技創新人才42人。
2022年,鄂州市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61家,同比增長116%。115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28家,同比增長41%。省級科創“新物種”企業新增8家,總數達到2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7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20家,總數分別達到13家和50家。
聚焦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武漢共建科技園區。葛店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布局的三安光電、瑞華光電、芯映光電等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92.5億元,新引進華訊方舟產業基地等光電子信息項目8個。葛店新型顯示器件產業集群入選首批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葛店大健康產業園從光谷生物城新引進武漢海希生物等項目6個;臨空光電子產業園正在進行內部道路施工。
2023年,鄂州將新建企校聯合創新中心等產學研合作平臺20家;加快創建超硬材料、現代中藥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 黃石
“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加速形成
黃石謀劃實施光谷科創大走廊黃石功能區重大科創項目428個,總投資2430億元,項目開工率達94%。
2022年,黃石成功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位居全國第80位、城市創新能力位居全國95位;大冶湖高新區首次進入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黃石科技城、上海離岸科創中心建成開園;獲批化學原料藥及制劑、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2個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高效節能通用設備制造獲批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新增省級創新型產業集群3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首次突破1000家、500家,達1572家、586家;省高企百強企業4家、科創“新物種”企業37家,其中融通高科獲批省級“獨角獸”企業,全省僅2家、武漢市外唯一一家;13個項目獲省級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3項。全市科技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各類創新主體蓬勃發展,“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加速形成,科技創新“關鍵變量”已成為黃石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核心力量。
2023年,黃石將加快推進黃石大學科技園建設。重點圍繞黃石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臨空制造服務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引導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10所高校院所與黃石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科研中試基地、高校成果技術轉移中心等類型高校(黃石)產學研創新中心,打造科創資源聚集區。
今年,黃石將加強科技人才培育引進,引進科技人才600名以上。目前已選派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武漢高校院所32名科技特派員到黃石開展技術服務,幫助黃石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助力黃石經濟社會發展。
■ 黃岡
謀劃建設22個重點科技項目
2月9日,黃岡(光谷)離岸科創中心正式開園運營,入駐企業44家,其中,黃岡本土34家企業入駐建立研發中心,引進10家科技型企業孵化培育。
3月9日,武漢東湖高新區與黃岡簽署合作共建光谷黃岡科技產業園備忘錄,光谷黃岡科技產業園“光谷第九園”揭牌,雙方將圍繞光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三個產業,實行人員共派、資金共投、產業共建、績效共考、要事共商的模式,打造專業特色園區。
2022年以來,黃岡申報高新技術企業461家,高企總數突破700家,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152億元。
黃岡市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達到4家,湖北中科產業技術研究院、麻城石材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已實質化運營,正針對企業技術需求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究,推進產學研融合,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
2023年,光谷科創大走廊黃岡功能區謀劃建設22個重點科技項目,截至目前,科技企業加速器一期6萬余平方米廠房已正式交付使用,大學科技園、智匯谷、東湖高新黃岡智能科技產業園等項目平臺正在加緊施工建設,高新技術孵化器二期項目即將開工。
今年,黃岡將扎實推進“32232”工程,組織開展“萬名專業人才智匯基層”“院士專家企業行”等活動,大力實施科技副總、科技特派員計劃,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做優“千企聯百?!被顒悠放?,組織專家團隊深入縣市區精準征集技術需求,組織武漢專家教授來黃岡開展技術咨詢和診斷,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 孝感
人才共享已成孝漢科技合作重要支撐
孝感市不斷創新孝漢科技人才合作和引進方式,吸引武漢專家以項目服務、業余兼職、短期合作、人才租賃等形式,參與孝感產學研合作?!把邪l在武漢、轉化在孝感”成效明顯,孝漢科技人才共享已成為孝漢科技合作的重要支撐。
以政策供給營造引留武漢科技人才良好環境。先后出臺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若干措施“15條”、“加強人才發展激勵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對從事重大課題、重點項目研發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科技人才給予獎勵資助,全方位招引各類科技人才。積極推進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推行“包干制”試點,優化撥付流程,簡化項目資料,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為科技人才“解套松綁”。通過持續完善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政策環境,吸引武漢科技人才來孝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以研發合作打造使用武漢科技人才重要載體。圍繞重點產業鏈、創新鏈匹配人才鏈,支持重點企業聯合武漢高校院所積極申報國家和省級科技計劃及獎勵項目,通過科研項目柔性引進武漢科技人才。2022年,孝感市共申報獲批國家、省級科技計劃項目45項,獲得資金支持3000余萬元,其中與武漢高校院所合作的項目占比超過一半。
以技術支持打通武漢科技人才服務基層最后一公里。堅持與武漢市聯動,協同推進“32232”科技合作工程,2022年共爭取省和武漢市院士專家、科技副總、掛職博士、科技特派員82人,為孝感科技企業和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 咸寧
加快光谷科創大走廊咸寧功能區建設
咸寧牢牢把握武漢都市圈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快推進光谷科創大走廊咸寧功能區建設。目前,光谷科創大走廊咸寧功能區集中開工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等項目463個,總投資1734億元;其中核心區開工項目142個,總投資604億元。核心區簽約惠斯安普醫療器械、銘軟云視等電子信息、大健康產業項目27個,總投資約274億元。核心區18個重點科創項目納入省重點項目推進,已開工項目17個。
2022年,咸寧市組織邀請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等專家團隊20余人次來咸寧開展技術對接活動5場次。引進88名國內外領軍人才、583名高學歷專業緊缺人才。省級12名科技副總全部到崗,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40個,促成成果轉化24個,引進人才51名,達成項目協議17個,推動共建平臺23個;完成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評價1026家,入庫數量同比增長251.8%。全市已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87家。完成登記科技成果125項,轉化科技成果75項,交易額2835萬元;登記技術合同2685項,合同總成交額115億元。
目前,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正在加緊建設,預計5月底可開園,將有30家咸寧重點企業入駐,設立研發中心10家。
今年,咸寧還將持續推進咸寧科技創新中心(科技金融港)、咸寧大學科技園建設,以光電子、新材料、大健康產業鏈為主提供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創業孵化、人才培育等服務,打造創新資源集中、雙創生態活躍、產業發展質量優、協同創新效率高的標志性區域,形成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創新創業引領區。
■ 仙桃
通過科技部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驗收
去年8月,仙桃市通過科技部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驗收。創新加持之下,仙桃市GDP也首次邁上千億元臺階,成為湖北首個“千億縣”,仙桃國家高新區成功入選第十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仙桃以創建國家創新型縣(市)為契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推動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匯聚一批創新資源,推動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探索形成了向科技要增長、向創新要質效、向市場要活力的縣域經濟創新發展新模式,努力打造“創新之城”。
著力抓創新平臺建設。重點打造以湖北省非織造布技術創新中心、湖北省仙桃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仙桃黃鱔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主的“一中心兩院”創新平臺。2022年,仙桃市指導6家企業建設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新增2家省級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新增2家省級星創天地;成立首批5家湖北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目前,全市現有省級技術創新平臺15家,市級技術創新平臺128家。
真金白銀抓創新主體培育,持續推動電子信息、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先導產業發展升級。全年科技型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達到5.66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額4197.67萬元;以科技政策、科技金融服務“滴灌行動”,為同輝醫療等5家科技企業爭取3000萬元金融資金支持;對紡織服裝企業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項目,按投資額的10%給予補助。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64家,湖北省“瞪羚”企業13家。2022年實現高新產值498.73億元,同比增速13.9%,全省排名第4位,高新產業對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真真切切抓科技成果轉化。積極舉辦技術招商活動,全市17家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校企合作,2022年登記科技成果67項,登記技術交易合同407項,成交總金額已突破3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速95.78%,全省排名第7位。
■ 天門
從武漢高校柔性引才100余人
2022年,天門市深入對接“32232”科技合作工程,充分發揮柔性引才作用,以高層次研發平臺為載體,從武漢紡織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柔性引才100余人,全市科技人才總量增至1500人。新建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6個,新選派科技特派員80名,組織全市380名科技特派員開展服務鄉村振興活動,推廣新技術42項,新品種30個,培訓農民1萬余人次。
這些引進人才為天門市企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鄧曉輝為湖北領尚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解決蘿卜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武漢科技大學歐陽曙光教授為天門安安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磷化氫尾氣處理技術指導;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魏志宇到天門裕和食品有限公司指導魚肉食品研發等等。
天門還著力建設高層次創新創業平臺,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創業平臺42個,其中國家級星創天地1家、省級創新孵化平臺13個、省級創新平臺21個。
天門建設技術供需對接平臺,設立科惠網天門分中心,搭建企業與武漢都市圈高校、科研院所供需對接云服務平臺,組織專利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累計轉化科技成果72項,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50億元,科技成果獲省級以上獎勵數達到13項。
2023年,天門市正在加緊科創中心建設。天門(武漢)離岸科創中心已落地武漢東湖高新區高新網谷2號樓,共15層,5月底可正式開放入駐。天門市政府、武漢紡織大學和卓爾控股集團強強聯合,攜手成立湖北天門紡織服裝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究院大樓目前正在開工建設階段,預計在2023年上半年完工。
■ 潛江
投入2億元高標準建設科創中心
2022年,潛江市圍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的決策部署,投入2億元高標準建設潛江科創中心,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業孵化能力和水平;出臺《潛江市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試行)》,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政策環境。
政策加持下,科技創新不斷為潛江高質量發展賦能。2022年,潛江國家高新區成功獲批省級光電子信息產業創新型產業集群、國家火炬潛江微電子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52.3億元、同比增長5.2%,占GDP比重為17.2%。
圍繞武漢都市圈科技同興,潛江市著力引進武漢市科技資源,助推潛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向武漢借智。引進省農科院、武漢輕工大學、武漢農科院、湖北工業大學等在漢高校院所的10名專家教授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服務企業轉型發展。支持新硅科技、永安藥業等7家企業與在漢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企校聯合創新中心;指導企業與武漢高校的專家組建了5個專家工作站和1個院士工作站。
轉武漢成果,助力產業加快創新,推進21家企業引進轉化在漢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25項。
享武漢資源,加強創新主體培育。邀請武漢市知名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潛江企業開展“一對一”科技輔導,輔導55家企業申報高新企業、較上年增長71.88%,51家通過專家評審,還指導202家企業評價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較去年增長320.8%。
向武漢引才,加快潛江區域科創中心建設。潛江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已引進3名武漢人才;武漢工程大學潛江綠色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湖北大學潛江產業技術研究院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謀劃共建湖北地大鋰電新能源產業創新研究院,將服務潛江“4+1”現代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
責編:尹鳳鳴
來源:長江日報·網站
[編輯:尹鳳鳴]
我要問